上外高翻院长张爱玲教授应邀参加国际翻译日专题研讨会

发布者:韩纲治发布时间:2025-10-10浏览次数:22

正值国际翻译日,国际译联(FIT)于北京时间202592920时举办线上研讨会,主题为“翻译、和平与信任”。

图片

国际译联在官网介绍中指出,今年国际翻译日的主题特别强调了“人类信任”的重要作用。译者、口译员和术语工作者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确保沟通的可靠与可信,促进对话与建立信任,为翻译质量把关。研讨会探讨了如何帮助新一代语言服务专业人才在掌握AI工具的同时,坚守职业伦理,积极塑造一个多语种、可信赖的未来。

本次研讨会汇聚了来自世界多地翻译与口译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翻译事业的发展与前景。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张爱玲教授作为研讨嘉宾之一,应邀参会并分享了中国的翻译行业现状、翻译实践与人才培养。

研讨会由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教授 Olga Egorova主持,国际译联主席Guillaume Deneufbourg致欢迎辞。

与会研讨专家包括:

  • 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西班牙语语言学与口译教授 Mariachiara Russo

  • 欧洲议会会议后勤与口译司司长 Juan Carlos Jiménez Marín

  • 美国犹他大学荣誉学院教授 Phillip Bimstein

  • 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张爱玲

四位专家结合自身研究与实践,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人工智能与翻译的深度融合及其对信任与和平的意义。

首先发言的Mariachiara Russo教授介绍了博洛尼亚大学在难民口译研究与实践方面的探索,并分享了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在公共服务口译(PSI)和会议口译(CI)中的应用现状,特别是由此引发的争论与伦理问题。她引用Holmes (2023) 的观点作为结语:要鼓励人类行动与责任担当:人工智能应当支持而非取代人类教育者。坚持以人为本,才能确保教育始终是社会性与民主性的过程。

欧洲议会会议后勤与口译司司长 Juan Carlos Jiménez Marín 从服务和市场的角度指出,人工智能的发展不可逆转,但人类口译员的作用始终不可替代。他强调,虽然人工智能翻译速度快,但多停留在逐字逐句的层面,笔译往往还需要依赖译后编辑来完善。而在口译领域,强调的是即时沟通,不存在后期修订的可能。人类口译员不仅能够传递话语内容,还能捕捉讲话者的情感、潜台词和重点信息,尤其在政治等重大场合,其价值更是无可替代。

Phillip Bimstein教授结合自己早年的音乐经历,探讨了音乐与翻译的相似性:音乐承载思想的传递,翻译则让意义跨越语言的界限。他指出,翻译如同音乐一样,是人类沟通与理解的桥梁,值得信任的翻译能更好地传递声音

张爱玲教授在发言中提到亚洲国家如印度、韩国和中国的翻译行业总体保持增长势头,翻译企业产值稳步上升,行业需求持续扩大。中国翻译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GETI)在推动翻译专业学位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设的翻译专博(DTI)项目也已正式启动,致力于培养高端翻译人才。她强调,上外作为我国高等外语教育和翻译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一直在探索如何结合时代需求培养复合型、专业化的翻译人才,以更好地服务政产学研用等领域。

本次研讨会吸引了众多业界和学界人士参与互动,展示了全球翻译界在人工智能浪潮下的思考与实践。无论是技术革新,还是教育探索,大家一致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化,更是跨文化沟通与理解的桥梁。坚持以人为本,保持专业责任感,是未来翻译事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图片

图为与会研讨专家与会议组织者合影

 

值此国际翻译日之际,向所有坚守岗位、传递声音、架起沟通桥梁的译者们致以最诚挚的祝福——祝大家国际翻译日快乐!

 




供稿:李如阳